【為何燕子口能緊急導流、馬太鞍卻無法?關鍵差異一次看】
面對外界質疑「為何馬太鞍溪堰塞湖無法如燕子口般迅速處理?」,林業保育署回應,關鍵就在地理環境與交通可達性。馬太鞍溪堰塞湖位於海拔千公尺的霧林帶,深藏峽谷間,無道路可通,步行進入甚至需耗時五天以上;加上汛期未過,無法開設溪床便道,施工難度極高。
馬太鞍壩體高達200公尺,土石量逾2億立方公尺,蓄水量近9100萬噸,相當於1428萬輛砂石車,壩體龐大、地勢險惡。反觀燕子口堰塞湖壩高僅54公尺,蓄水量270萬噸,壩體體積僅為前者的0.2%。再加上其緊鄰台8線公路,機具與人員能即刻進場,使得降挖與導流成為可行選項。
林保署強調,兩處堰塞湖雖都因山崩阻斷河道,但受限於地形與壩體規模,工程介入時機與方式根本不同。處置堰塞湖首重「安全第一」,非一味比速度或形式,現階段對馬太鞍溪仍以監測與預警為主,待環境許可才會規劃進一步工程介入。民眾切勿以為官方選擇性處理,實際上是條件決定可行與否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